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一)《阿含經》中的盲人摸象故事
本故事中的主人翁既然稱為「鏡面王」,不妨將鏡面王喻為人法:就喻人方面說即指法王,通指一切諸佛世尊;別指釋迦牟尼世尊。就喻法來說即指法印,以印證原始佛學有「三法印」;以印證大乘佛學有「一實相印」等。法王或法印同樣是一面鏡子,不符合法王的本意即非佛法;與此同理,不符合「三法印」或「一實相印」亦非佛法。但「三法印」也好,「一實相印」也罷;小乘也好,大乘也罷都是「同一師,同一水乳,熾然佛法」,還有什麼可以共相諍是非!然而,從部派佛教開始,佛教內部竟然各執已見共相諍是非!可想而知佛陀在原始佛學時就說「盲人摸象」這一故事有其必然深遠意義。
或問:「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也有「一實相印」嗎?有的,既然是「藉教悟宗」的禪法,當然不離法王的言教,不離言教即不離「一實相印」。禪門公案中俱胝和尚的「一指禪」便是「一實相印」的說明。而且每個公案本身就具備著法印、準繩的作用,如《中峰廣錄山房夜話》說:「夫公案者……鑑聖凡面目之禪鏡也。」由此可見,公案是作為禪的法印、準繩,古德以公案來觀照邪禪或邪法。
這種「鑑聖凡面目之禪鏡」的公案作用,可說是佛說盲人摸象故事中的主人翁鏡面王的寫照。「禪鏡」與「鏡面」畢竟說來意出同軌。在《禪門通途話題》裏記載著念佛上人與獨湛禪師商量的公案可以說明這一點:
「禪師一日問上人曰:『師是何宗行者?』
上人曰:『淨宗。』
禪師曰:『彌陀(今)年幾歲?』
上人曰:『與我同年。』
禪師更曰:『上人幾歲?』
曰:『與彌陀同年。』
禪師追究曰:『即今彌陀在何處?』
上人默然而舉左手。」
淨宗、禪宗同出一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同一水乳,有什麼好分別的呢?且看二人的商量,有問必答,恰到好處,「機法一體」,這即是照在「禪鏡」上而判斷是凡?是聖?的大好作用。
念佛上人最後被獨湛禪師追問到「即今彌陀在何處」時,為什麼只用「默然而舉左手」來表示呢?正因為時間、空間不可得,不可捉摸。一般對禪來說:只是對絕對的當下感興趣,這種興趣多半在於實踐而不是理論。上人當被問到「彌陀(今)年幾歲?」時,如果從《阿彌陀經》的理論上回答:「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那就落到相對領域。昨天是昨天,十劫是十劫。這裏的所謂十劫,就是世界成一次,壞一次為大劫,也就是「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過了十個大劫的意思。
然而,對上人來說,即使是十劫以前的一個下午,都是與昨天下午一樣跟現在相接近。所以,當上人被問到「彌陀(今)年幾歲」時,回答「與我同年」。實際上從無始以來,有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有我們了。佛說佛性平等、時空平等,只不過佛已成佛,眾生在迷罷了。八十年代有一人問北京的一位教授:佛家講的「無始」到底是什麼時候?教授回答道:「是昨天下午。」昨天下午跟今天下午相接近。所以,禪師更曰:「上人幾歲」?曰:「與彌陀同年。」這是上人在念佛實踐中脫落時空觀念跟彌陀相接近了,這是證成自他一體的結果。最後,當禪師追究問上人「即今彌陀在何處」時,上人為什麼只默然不語而舉左手呢?正因為時間、空間不可得──不可捉摸。這種情形,無需用任何語音來作答,所以上人只用舉左手的動作來表示自己與彌陀在時空上無二無別。這種脫落時空觀念的上人有個特點,那就是現前的當下即含容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時間。這是從實踐上得來的自由自在日子,從理論上是得不到的。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