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問答
禪宗思想問答

<目錄頁> <末頁> <下頁>

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自五祖弘忍大師開始講解《金剛經》。到六祖惠能大師索性闡揚般若,這從《壇經》中可以看得出來,而且敦煌本的《壇經》標明是《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接下的副標題是「六祖惠能大師與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他第一次說法的題目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法》。而他第一次也正因聽人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辭母出家的。禪宗既由六祖而發揚光大,這部《金剛經》也是禪宗的權威經典之一。整部《金剛經》可以用「性空幻有」四個字來概括其核心思想。所以般若經的「空」不是一個消極否定性的名詞,而是一個具有確定含義的積極性概念。正如龍樹菩薩的《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可見這「空」是釋迦牟尼世尊體悟緣起性空中道正法所表達的假名(概念)。因此,不能把「空」看作抽象的作用,也不能看作概括作用的結果,所以不能譯成「虛空」,也不能看成「空洞」所表現的。說它有積極性概念,是因為它能使一切事物得以存在,這種「存在」也只是「幻有」的存在。這「性空」也只是中道「空義」,如《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人世間儘管是物欲世界還是精神世界都永遠充滿著矛盾,而任何矛盾都有彼此對立的兩個因素。只有中道的「空」才沒有對立,沒有對立也就沒有矛盾,所以要想離開矛盾就必須處在「空」中,一旦離開「空」,處處都是矛盾。因此,這種「空」是訴諸於體驗而不是訴諸於概念化的。有人這樣說:印度人稱「空」而體驗空;中國人稱「心」而體驗心。這是中國禪宗的特色,禪宗所稱的心性或稱佛性、自性、本性等的心和無心畢竟說來是相同的,但隨著禪宗思想的發展,「無心」這兩個字又成為南禪的宗旨,這也是六祖第一次聽到《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悟後一直貫穿至今不變的事實。下面就《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提出幾個問答。

<目錄頁> <末頁> <下頁>

 

 

 

 

 

 

 

 

 

首頁 | 寺院春秋 | 法師介紹 | 行事簡歷 | 慧濟訊息 | 慧濟期刊 | 禪學問答 | 中觀般若 | 破疑集 | 佛教梵唄 | 位置圖示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