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禪的評破
釋界靜(法正)
從以上三派學人對本公案的問答態度看,說「不落」與「不昧」無大相違之意;然又說二者之間又有差別;又說最好是忘掉本公案的爭論,否則又落入野狐群中,這種態度只有未加入此一公案討論之前才說得通,現在已經成為欲罷不能了!若問為甚?因為,還有人問呢!
問:「不落」、「不昧」如果是「無大相違之意」,那麼,老人因何墮五百世狐身呢?
答:老人之所以墮入野狐身,是因為他以為「開悟」可以脫離自然法則,所以回答「不落因果」。在百丈認為,凡世間一切事物都必受因果定律支配著,沒有一法也沒有一人可以擺脫因果法則。
前面提到「不落因果」是上座部佛教認為涅槃是一種完全脫離自然因果法則的境界。這是小乘行人的偏空涅槃境界。如《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冊第332頁登著同一意趣。
「涅槃止一切貪,貪與執著為生死根本,貪既已止,生死亦隨之而止。所以涅槃最簡明的定義就是『變的終止』。涅槃超出因果律範圍之外,是一個絕對的境界。以不生故,無有變易。它是唯一不變的東西,不是因果組合而成,因此它是永恆的,沒有一切痛苦。」
這種有苦樂對待的涅槃,只能說是小涅槃。這種小乘行人的小涅槃與大乘行人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的究竟大涅槃不同,老人不明「大修行人」是指高位菩薩,不明菩薩所證的是第一義諦真空究竟大涅槃;便以舍利弗所說的「無貪無瞋無痴即是涅槃」的俗諦小涅槃來回答學人。因此犯下佛學根本上的錯誤,才墮野狐身五百世。
舍利弗所說的「無貪」等三毒的「無」是有無的「無」。「有」是肯定邊;「無」是否定邊。(肯定與否定,不關禪問題)。所以,小乘的涅槃是否定這個世界,於是說「涅槃超出因果律範圉之外」,這就是「不落因果」之說的過失;而「不昧因果」是超越有、無;肯定、否定二邊中道。最後「中亦不立」。如《心經》說: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菩薩無著於小乘的「苦集滅道」;也無著於大乘的「無苦集滅道」,究竟「無智亦無得」的「無著」,才是中道。菩薩不著有,不著無,不著中道,無一切有所得心,無顛倒夢想;生死苦海,不渡自度,涅槃彼岸,不到自到,無上菩提,不成自成。這都是依修般若波羅密多之功。禪就是從這般若波羅蜜多中產生。「無」字公案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提示出來的。這是「無」一切差別對待,才能顯露平等心境妙用,去完全接受自然因果法則。佛也不離因果定律,示現人間。佛示現人間但佛「不破世間」,只是於一切法都無所執,無住無著。如《大智度論》卷七十說: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