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見無即見空
學來的終不是「自家本事」。所以教人自己去體會。一旦有了「自知自見」,那就是自家本事,也就是見「自家寶藏」,有了自家寶藏才能「使用自在」。如大珠慧海禪師初習禪時,曾經為了求學佛法,去江西參拜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說:「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
慧海不明白,又問:「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馬祖說:「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缺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
慧海開悟了,後來,他對自己的弟子說:
「我不會禪,並無一法可示於人,故不勞汝久立,且自歇去。」(見大珠慧海《諸方門人參問》)
從馬祖與慧海的對話裏可以看出佛法是「無」,禪也是「無」,而到外部世界去探求更是「無」。在這裏,禪的本體、禪的境界以及禪的修習方法幾乎都是「無」。要說「無」離言說,離文字,這是第一義不可說。如果站在真俗二諦並觀的立場上看,這「言說文字皆解脫相」。禪宗主張「一切諸法是解脫相」就是根據這《維摩經》的思想。
禪宗如果有這真俗二諦並觀的中觀思想作為指導,對體會禪就有方向了。但是認識二諦並觀也只不過如同達磨祖師弟子道副一樣,只得到佛法的「皮」而已;若用《十牛圖》說也只不過第二見跡階段罷了,這種禪又如何能被說破呢?
有何道理能讓「無」的精神明顯一些呢?
這就要看大珠慧海的《頓悟入道要門論》有關「中道」問題的表述了:
「云何是中道?無中間,亦無二邊,即中道也。云何是二邊?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邊。云何名彼心此心?外縛聲色,名為彼心;內起妄念,名為此心,若於外不染色,即名無彼心,內不生妄念,即名無此心,此非二邊也。心既無二邊,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來道;如來道者,即一切覺人解脫也。」
一個修習禪的人如果還「有彼心,有此心;有我的、你的」,住著美醜聲色二元對待等意識的紛擾中,就無中觀,無中觀即無中道,無中道就無法徹悟禪。
提到中道,看到「覺人解脫」的字樣,馬上想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