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見無左右
第一、尋牛階段:「牛」被比喻成人的自我本性,或稱自性、佛性等。所謂「尋牛」,就是尋回自我本性。這「本性」也就是每個人的「本心」,或稱「本源」。這本源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到達的,要靠探求、靠親身去體驗,才能親見「本心」。
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自在,是由於不「識自本心」的緣故。當一個人感到太太或孩子給自己帶來煩惱時,這是苦的自覺。這時候,他就會去敲開宗教大門。「禪」正是「識自本心」的訓練。如果站在自我意識習性內看問題,那麼,一加一是等於二的,這裏面沒有純淨無染無對待心境,因為自己與太太是二而不是一;如果想要接觸這種合一的純淨無染無對待心境,就必須體驗自我意識習性以外的世界,那就必須「恭敬內自性;屈服外無明」去做調伏煩惱,收攝妄心的工夫,通過祖師「無門關」,蕩盡從前惡知惡覺。到那時,一加一不再等於二而等於一,即使是一加三或更多也還是一。自己與太太,與家人一體;最後與山河大地一體,這就是「見性」。
當「見性」之時,那純淨無染的自我本心就出現。人為了探求得到這種純淨無染的自我本心而站在禪門之前時,這就叫做「尋牛階段」。
第二、見跡階段:放過牛的人都會有一個同樣的經驗,一旦牛不見了,必須要去尋找,在尋找的同時,必須先要見到牛的足跡,順著牛的足跡往前追蹤。
坐禪或稱「禪那」或是參箇公案,有時會有所體悟,就好像發現牛的足跡,終於獲得線索,這就是見跡階段。
第三、見牛階段:從發現牛的足跡後,繼續順著牛的足跡往前追蹤,最後終於見到牛,不過此時只是見到牛的屁股和尾巴。為什麼呢?因為這時只是近似見性,而不是全部,正如僧人回答的「見」一樣,當常觀禪師問他「見左角,見右角」時,他就回答不上來了,這就是因為僧人的見性境界尚淺的緣故。
類似常觀禪師等優秀祖師們的見性境界就不同了,他們已經通過這十牛圖中的第七、第八,進而到達第九階段,到這種境域,才算是深的真正見性,他們在獲得這種真正見性的同時,也就獲得了一切甚深般若。當然,諸佛所獲得的不名般若而名一切種智了。由此可見,見性是有深淺差別的。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