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頁> <上頁> <下頁>

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二)《涅槃經》中的盲人摸象故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

  何以故?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染不淨;不增不減。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舍利子!如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地界,無水、火、風、空、識界;無眼處、無耳、鼻、舌、身、意處;無色處,無聲、香、味、觸、法處。

  無眼界,無耳、鼻、舌、身、意界;無色界,無聲、香、味、觸、法界;無眼識界,無耳、鼻、舌、身、意識界;無眼觸,無耳、鼻、舌、身、意觸。無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無明生,無無明滅。無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生。無行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滅。無苦聖諦,無集、滅、道聖諦;無得,無現觀。

  無預流,無預流果;無一來,無一來果;無不還,無不還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獨覺,無獨覺菩提;無菩薩,無菩薩行;無佛,無佛菩提。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如是等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大5•22中)

  這段經文藉「無」的徹底否定,而對色、受、想、行、識五蘊;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乃至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四果;獨覺、獨覺菩提;菩薩、菩薩行;佛、佛菩提等佛道修行各階段的人格發展給予徹底的一無所執。在修行佛道的過程中,唯有一無所執、一無所住、一無所得的情形下,才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所以,要抓住佛性的唯有般若。

  只有行深般若才能親見「無」的世界,如中國慧遠、僧肇、慧思、智顗、惠能、趙州等諸大師都透徹地親見「無」的世界。如慧思的《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一說:「身本者,如來藏也,亦名自性清淨心,是名真實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斷不常,亦非中道;無名、無字、無相貌,無自、無他,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住處,無愚、無智,無縛、無解;生死涅槃,無一二,無前、無後,無中間。」(大46•628上)這一「無」的思想與《般若經》「無」的思想完全相同。

  現再來看,中國禪宗最具代表性的趙州從諗禪師的「趙州狗子」公案。「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無門曰:『參禪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者一箇無字,乃宗門一關也。遂目之曰禪宗無門關,透得過者,非但親見趙州,便可與歷代祖師,把手共行,眉毛廝結,同一眼見,同一耳聞,豈不慶快。莫有要透關底,麼將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通身起箇疑團,參箇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大48•292下)

<目錄頁> <上頁> <下頁>

首頁 | 寺院春秋 | 法師介紹 | 行事簡歷 | 慧濟訊息 | 慧濟期刊 | 禪學問答 | 中觀般若 | 破疑集 | 佛教梵唄 | 位置圖示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