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頁> <上頁> <下頁>

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二)《涅槃經》中的盲人摸象故事

        

  5.以空性為佛性

  再就以「空性」為佛性來說,空性並不是一個消極的觀念,它不屬於名相範圍,之所以稱為「空性」或「無」,是因為「不可得」、不可知覺、不可抓住。我們所能辨別出來的東西都是相對的知識,不是善的就是惡的,不是美的就是醜的。但是我們說得再多空性,那空性也不能被我們把握,我們也不可能知覺它為何物。正因為「空性」屬於有無之外,不可能被我們所能抓住。

  事實上空性就在我們身上,一刻也沒離開過我們,只有當我們要求得到它時,它才離我們而去,我們想要抓住它,但它卻不被我們所能抓住。

  要能抓住空性的是般若,只有「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才能證得,這種證得是通過「無所得故而得」的「得」,這種「得」是見空又見到不空的中道正見。這「中道正見」是「離四句,絕百非」。假如認為你得到什麼,見到什麼,證到什麼,知覺到什麼那都不是了,因為那是分別意識的對待產物,而不是般若智無分別的世界。所以凡是捉摸到的都不是象的全部。但是

  世尊告訴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有佛的體性,現在雖然還不是佛,當來必定得可成佛。如《迦葉菩薩品》說:

  「善男子!我又復說眾生者即是佛性。何以故?若離眾生,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盲說象,雖不得象,然不離象。眾生說色,乃至說識是佛性者,亦復如是。雖非佛性,非不佛性。」<(大12.568下-569上)>

  雖然我們現在仍未曾具有佛的體性,但我們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就如盲人雖然現在未能見到象的全部,但仍然能夠以手摸象,如果有朝一日目疾得癒,就可以見到象的全部。「眾生說色,乃至說識(五陰、十二因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信心、第一義空、智慧、中道、空性等)是佛性者,亦復如是。雖非佛性(的全部),非不佛性(的一部份)。」

  6.以無或無性為佛性

  「盲人摸象」這個故事本身已經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佛性」本來就是一個「無」的世界。要想真見佛性,就看行人是否徹底「大死一番」之後,才有復活的新見地。這一消息還是要依《大般若經》卷四來做證明。

<目錄頁> <上頁> <下頁>

首頁 | 寺院春秋 | 法師介紹 | 行事簡歷 | 慧濟訊息 | 慧濟期刊 | 禪學問答 | 中觀般若 | 破疑集 | 佛教梵唄 | 位置圖示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