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頁> <上頁> <下頁>

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二)《涅槃經》中的盲人摸象故事

      

  然而,《涅槃經•獅子吼品》明確地提出以盲人摸象的寓言,以象喻佛性整體,如果說色是佛性、乃至識是佛性,以至說眾生之「我」是佛性等,那都是片面的看法,如同盲人摸到象的牙、鼻、腳等。那麼,正確的看法應是:「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六法是指色、受、想、行、識「五陰」與由此五種因素結合而成的「假名人」)不離六法。……眾生佛性非色不離色,非我不離我。」

  這是說明五陰中的任何一陰和眾生之「我」既是佛性的一部份,又不是佛性的整體,佛性與六法二者是相即相離的。

  3.以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信心為佛性

  除了以上提到「十二因緣」和「五陰」等教理即「佛性」外,還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信心」等一切教理作為佛性。如《獅子吼菩薩品》第十一說: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

  大喜大捨名為佛性,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若不能捨二十五有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眾生必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喜大捨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薩摩訶薩則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信心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12•556下)

  這些「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信心」等一切教理既是佛性(的一部份),又不是佛性(的整體)。如果執著於某一部分教理便立知見(智慧)時,就如同盲人摸象無異,仍舊是無明凡夫一個。

  4.以智慧為佛性

  《大般涅槃經》除了以教理為佛性外,還重視「第一義空」、智慧、中道等作為佛性說,如《師子吼菩薩品》說: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大12•523中)

  由此可見佛性是以中道第一義空的智慧為特質。第一義空和中道都是既要見到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又要見到出世間的常、樂、不空、我。只有具備了這兩方面的認知,又要超乎一切對待,才叫中道行。能行中道才具第一義空的「智慧」,具此智慧才能成佛。因此,《師子吼菩薩品》之一說:「如是觀智,是名佛性。」

<目錄頁> <上頁> <下頁>

首頁 | 寺院春秋 | 法師介紹 | 行事簡歷 | 慧濟訊息 | 慧濟期刊 | 禪學問答 | 中觀般若 | 破疑集 | 佛教梵唄 | 位置圖示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