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頁> <上頁> <下頁>

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二)《涅槃經》中的盲人摸象故事

      

  2.以五陰為佛性

  佛教用以解釋人的本質的教理,是色、受、想、行、識「五陰」,而「五陰」的每個陰都是「佛性」。如《大般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之六說:

  「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雖滅,次第相續,是故獲得無上如來三十二相如來色常,如來色者常不斷故,是故說色名為佛性。譬如真金質雖遷變色常不異,或時作釧作[金*毘]作盤,然其黃色初無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質雖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說色為佛性。

  或有說言受是佛性,何以故?受因緣故獲得如來真實之樂。如來受者謂畢竟受第一義受。眾生受性雖復無常,然其次第相續不斷,是故獲得如來常受。譬如有人姓憍尸迦,人雖無常而姓是常,經千萬世無有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說受為佛性。

  又有說言想是佛性,何以故?想因緣故獲得如來真實之想。如來想者名無想想,無想想者非眾生想非男女想,亦非色受想行識想非想斷想。眾生之想雖復無常,以想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常恒之想。善男子,譬如眾生十二因緣,眾生雖滅而因緣常,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說想為佛性。

  又有說言行為佛性,何以故?行名壽命壽因緣故,獲得如來常住壽命。眾生壽命雖復無常,而壽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真實常壽。善男子,譬如十二部經,聽者說者雖復無常,而是經典常存不變,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以是故說行為佛性。

  又有說言識為佛性,識因緣故獲得如來平等之心。眾生意識雖復無常,而識次第相續不斷,故得如來真實常心。」(大12•556上)

  這樣的「五陰」被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就眾生「五陰」來說,性屬「無常」;第二類在諸佛如來「五陰」來說,性屬於「常」。然而,就「眾生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說屬於「無常」的「五陰」也是佛性;由「無常」的「五陰」轉為「常」的「五陰」,其中間是「次第相續不斷」的過程。所以眾生的五陰同如來的五陰實質是一樣,都是「常」五陰的表現。譬如「真金」,表現於金釵等不同器物,從外表上看雖各有不同相狀,但它的金「性」本身則是常恆無異的。

<目錄頁> <上頁> <下頁>

首頁 | 寺院春秋 | 法師介紹 | 行事簡歷 | 慧濟訊息 | 慧濟期刊 | 禪學問答 | 中觀般若 | 破疑集 | 佛教梵唄 | 位置圖示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