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思想問答──《金剛經》問題集
佛說人人皆具佛性,從佛性產生般若,由般若觀照我們的一切身心活動。佛性是體,般若是用,佛性產生般若,就像鏡子反照外物一樣的無心,所以說佛心即無心。慧海禪師說的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就是除去人為造作的重複努力。如果有目的性的特別用心,反而是成佛的障礙;如果有心可用,有道可修,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都是有所得心,並名為魔業。只要有絲毫的能所對待心尚在,就與佛心不相應。因為道光法師還停留在能所對待上,只看到禪師每日聚眾,勸人學禪修道的表相上,他那裏知道禪師已經超越了修與不修,說與不說的同時,已綜合二者的統一性。這裏,沒有否定,也沒有矛盾,只有絕對的肯定。這種絕對境域,只有證得諸法實相無相空的境域才能達成。正如禪師說的:「老僧尚無卓錐之地」,便是無所住──空的境界。證到空性或見到佛性的禪師,雖在每日聚眾,勸人學禪修道,一切活動都屬於無心層面,一切都處於無價值世界,這裏沒有任何目的,沒有任何對待,沒有任何取捨;正因為道光法師還是停留在有心層面,才喝禪師對面妄語?對此,證到空性的禪師,一切活動都從佛性的體起般若的妙用,這是無心妙用,這裏即無心亦無用。所以說:「老僧尚無舌頭勸人,焉解妄語」。到此,道光法師還是不明白禪師的道理。可是,禪師為甚麼說「老僧亦不會」呢?實際上,所有一切道理都在這一句「不會」上。如果有一法可立,有一法可說,有能會的心和所會的法在,便又落入能所對待分別執著的有心層面上。正因為慧海已證「無卓錐之地」,已悟無所得的無念法,才能對萬法盡通。如今,世上還有人揚言自己已經開悟了。這種人恐怕是用心過度了,實在是太可憐了!這種人就連生活在有心層面的凡夫都不如,凡夫如果不小心下了地獄,等到業報結束後還能有機會聽聞佛法。可是一旦認為自己有悟有證,這就入了有所得的邪見,佛說:一入邪見永不能見如來。可見,學佛知見是多麼的重要。明白了這,就該知道在禪面前體悟這「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念法」是何等重要了。難怪六祖告諸「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