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思想問答──《金剛經》問題集
初到美國,由於習慣熟食的緣故,開始也是不習慣生吃沙拉,看到旁邊的人將生花耶菜,新鮮磨姑往嘴巴裏塞時,自己一邊在旁看著皺眉頭,素食的人到美國東西部的大都市不成問題,可是一旦到了中部沒有素食店的地方,除了沙拉無其它選擇。有時候還會碰到沙拉醬裏有洋蔥。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以虛妄分別識的作用,就受業的牽引,立刻生起煩惱。此時此刻,若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心對境時,心境合一,自然也就隨順因緣了。也只有無心才能做到不被味境轉;如果是有心還是被味道所惑。當然,能做到不被味境轉,首先必須有幾十年的素食者遇到無素食的情況肯去面對才有機會領略得到那種無心妙用的心境。否則,如果住著於素食或葷食的任何一邊都無法領略到那種意境的。可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佛心。佛心是無住的。例如:
一次,佛在靈山,阿難從山下回來,世尊問:阿難,天氣炎熱,一路上口渴嗎?阿難回答說:口渴啊!世尊。佛問阿難:路邊有水,為何不喝啊?阿難回答說:不能喝啊!世尊。佛問:為甚麼不能喝?阿難說:水裏有蟲。世尊慈悲開示說:當你觀察事物時,用你的天眼;當你要喝水時,就用你的肉眼。
從這個故事的表面上看沒什麼,但實際上也正說明: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必須遵從著這世界的自然規律,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該喝水就喝水。了別善惡,然而感到不為善惡所染,而且絕對自由自在。這就是般若起用,也叫佛用,一切處於無心狀態。這種無心也就是說無特別用心的意思,並且帶有無目的性的特色。我們可以從禪學《諸方門人參問》書中記載著唯識學者道光法師曾拜訪慧海襌師的一段對話來說明這一問題:
道光問:「禪師,用何心修道?」
慧海說:「老僧無心可用,無道可修。」
道光又問:「既無心可用,無道可修,云何每日聚眾,勸人學禪修道?」
慧海接著回答:「老僧尚無卓錐之地,何處聚眾來?老僧無舌,何處勸人來?」
道光揚高聲音呵道:「禪師對面妄語!」
慧海平靜地說:「老僧尚無舌頭勸人,焉解妄語。」
道光法師不明白慧海禪師的道理,很失望地說:「某甲卻不會禪師語論也。」
慧海表示自己也不明白,於是說:「老僧亦不會。」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