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問答
禪宗思想問答

<上頁> <下頁>

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思想問答──《金剛經》問題集

    

  鈍根的臥輪之流認為「無念」就是斷了念頭,好像石頭壓草一樣地把念頭強壓下去,就以為「能斷百思想」了,這種「對境心不起」的人與草木瓦石有什麼兩樣呢?菩提般若自性天然,每個眾生悉皆具足,還說什麼「菩提日日長」呢?

  明白了臥輪偈子的錯謬,就知道六祖偈子的正確性了。六祖的「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不正是符合《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教義嗎?

  佛經中有一則故事,古代印度女人出門也有化妝打扮上街的習慣,一天早晨,當她打扮好出了房門,親生的孩子一見自己的母親今天如此美麗漂亮生起無比的恭敬心;當她走到街頭,那些貪色的男子一見就渾身不對勁;當阿羅漢見到這位女人今天的打扮與平常不一樣便生起厭惡心;當菩薩見到眼前美色女子也只當作平常事。因為菩薩具備平常心,這平常心正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也叫菩提、般若心。難怪南泉禪師說:「平常心即是道」。

  再如《維摩經》中,那些阿羅漢見維摩詰居士家中有女人,於是心生虛妄分別想,引起天女散花,這時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見了若無其事;而那些阿羅漢正因為心有所住,對那些美女、鮮花心生厭離想,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就是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繫縛。菩薩們沒有執著就沒有束縛,這也正是因為菩薩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緣故吧。

  如果說「無所住」就是無所執著,那麼無所執著就是無所得的意思。我們不要把「悟」看成是由用力而來的所得。人的生活不外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產生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也就是說宇宙人生一切都是由這十八界所概括竟盡。換句話說宇宙萬有都由一心所變現。如《華嚴經》所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裏的「造」是變現義,可見人的生活可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有心,一個是無心,有心是屬虛妄分別識的活動,是有所得,也是有所住著的心理活動。執著便有業,受業的法則支配;無心是屬無分別智的妙用,是無所得,也是無所住著的般若起用。無住便無業,不受業的法則支配。現就我們人的舌根對食物的味處來說;食物本身不會凝住於自身不變的性質,人的味覺也不應以固定的習慣來執著食物固有的本質。例如:

  一個中國姑娘與美國白人結婚。這位先生以固定的習慣執著吃生牛肉。所謂生牛肉只不過是在火上一烤,沒有熟透,當刀切進肉時還會流出血來。那麼吃起來滿口都是血。由於習性不改常生吃的緣故,結果身上會有牛臭,如果雙方都是同一嗜好,那也許相安無事,為何?因為「臭味相投」的緣故!可是東方人不習慣於生食,再三勸說都無法改變對方的味覺習性,最後還是選擇離婚!

<上頁> <下頁>

首頁 | 寺院春秋 | 法師介紹 | 行事簡歷 | 慧濟訊息 | 慧濟期刊 | 禪學問答 | 中觀般若 | 破疑集 | 佛教梵唄 | 位置圖示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