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思想問答──《金剛經》問題集
如果能得到自在解脫境域,那就是證入般若三昧正定,心中就有無窮的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就能任運自如。般若三昧正定就是「一心」,這「一心」就是「無念」。什麼叫作無念?無念就是於色、聲、味、觸、法六處「無心」,就是無一切善、惡、是非、美醜境界,無一切其餘的欲望與追求的心理。諸如眼根見色時,意不起染著,即無愛憎心。這就是眼根無染。六根無染,六識清淨,這正是「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的道理。這「無念」也正是「無心」,這無心也就是「無見」。正如《楞嚴經》說的「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的解脫理體。對此,《壇經˙般若品》第二說:這種無念的般若智慧起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佛說每個眾生具有佛性,佛性是體,般若是用,從佛性產生般若,般若起「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這一切處,不出色聲香味觸法六處,或叫六塵。我們的本心自性本然,猶如鏡子只要清淨,就能反照外物一樣無心。這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是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生起虛妄分別的,對所認識的六塵境界念念染著不捨,從而生起各種不同的煩惱。
若要求解脫,但能清淨自性天然的本心,使六識出離六根門頭,「於六塵中無染無雜」,本心不再為六塵所障,就可以「來去自由」,通用無有滯礙了,到此便是不為生死煩惱所拘,這「即是般若三昧」,也即是「自在解脫」,是「名無念行」。
綜上所述,這「無念」的「無」也正是《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這「無」不是斷滅,而是「無著」、「無住」的意思。何謂「無著」、「無住」呢?就是對任何現象不產生執著,對任何事情不牢牢抓住而不放。
如果不明此理,將「無念」認為是沒有一點思想,一味執著百物不思,常常使令自己的思念斷絕,這不是解脫,而是被自己錯誤認定的法給綑綁束縛住了,如此就不知不覺落入斷滅邊見去了。正如六祖破「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的偈子說: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怎麼長!」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