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思想問答──《金剛經》問題集
六祖在第二次說法,也就是《壇經•疑問品》第二再作無相頌,也提出「知非」、「改過」的實踐教義,如說: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世俗中也有一句話「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好的良藥大多是苦的,難以入口。金玉良言大多是忠直的,人們總是難以聽進去。可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要想治好病,多苦的藥也得吞進去;要想修正不良的行為,再不願意聽的話,或再使你感到難堪的苦口婆心忠直之言,只要對做人處事或修行辦道有大利益的話,也要聽進去。所以說「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再說「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中國古人有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過失就要改正,尤其是學佛修行的人,如果能改除自己的我執我見,自然就會生出高度的智慧。與此相反,如果自己有過失,不但不願意改正,反而自以為是,這就是「護短」,這種「護短」就是隱藏自己的過失或掩護自家人的短處。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還一味護著自己的短處,不願讓人知道,這是自己蒙蔽自己,這種人內心不正,在人生旅途上、在修行道路上無法前進,不能成為賢者,所以六祖說:「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坐禪品》第五,六祖又再一次強調修行人不該「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時說: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
又《機緣品》第七,六祖在為弟子智常開示的最後一句說: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機緣品》第七最後,六祖在回答神會問題時也同樣提出但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非的訓示。如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綜上所舉《壇經》五段經文看,六祖每當說法不忘開示學人「改過」、「知非」、「反省」的修行實踐教旨。這種教旨當然不離《金剛般若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
如何知道六祖的「知非」教旨是根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呢?這就要看禪宗六祖的「無念為宗」教義了。如《壇經˙般若品》第二說: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