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思想問答──《金剛經》問題集
對此,靈覺還是不明白,因為他一直認為有佛可成,有眾生可度,不離有心層面,於是提出第三個問題說「佛有大不可思議法門,能度眾生。如果他也無心,誰度眾生呢?」
對此,國師答以「無心是真度眾生。若見有眾生可度者,即是有心,便不能脫離生死範圍。」國師這裏的「無心是真度眾生」的答案完全根據前面「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的義理。佛陀的大不可思議法門,都是為眾生故,假名相說的,眾生若不依此不可思議的假名相法,即不悟無名相的中道佛性。所謂能度眾生,佛只不過指出人人本具的中道佛性,使眾生自悟自度。在佛本身之外,不見有所度的眾生;內不見有能度的佛自己。而眾生既見自己佛性,由佛性產生般若觀照,這是眾生依自己度自己。實無有一眾生是佛所滅度的。為什麼呢?因為學佛的菩薩,如果存有可度眾生的心,那麼就存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了四相,即屬有心,有心便不能脫離生死範圍,這樣又要從何發菩提心呢?又如何能稱為菩薩呢?
對此,靈覺又不覺,接下追4.問曰:「今既無心,能仁(釋迦)出世說許多教跡,豈可虛言?」
師曰:「佛說教亦無心。」
5.曰:「說法無心,應是無說。」
師曰:「說即無,無即說。」
這兩個答案出自《金剛經˙非說所說》第二十一分思想:「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現在,我們不妨看三論宗對此是怎麼說的。據《十二門論疏》卷上吉藏大師說:「言滿大千,實無所說,豈可有心而聽可得聞乎?故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也。」
可見「釋迦牟尼出世,說許多教跡」只是以無心隨順眾生不同根性方便教說。因此,雖然世尊「言滿大千,實無所說」。說法者既無心而說,其聽法者也無心而聽,聽法的人得旨忘言,所以是雖常說而實無所說;雖常聽而實無聞無得。如果說法的人和聽法的人都能採取這樣的無心態度,那麼終日說而未嘗說,終日聽而未嘗聽,這樣又何必隔絕於說、聽呢?這也正是慧忠國師所說的「佛說教亦無心」,「說即無,無即說」的意思。也是《維摩經》所說的「語言文字皆解脫相」的道理。所以禪宗的「不立文字」並不等於無需文字,而只是怕學人落在語言文字名相概念上。靈覺就是落到「無心」的文字概念上而不自知。下面開始轉話題了。靈覺
6.曰:「說法無心,造業有心否?」
師曰:「無心即無業,今既有業,心即生滅,何得無心?」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