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思想問答──《金剛經》問題集
眾生由於顛倒妄想而有煩惱,由煩惱產生業,由業得苦果。所以業是由煩惱而來的,煩惱沒有實性,業也沒有實性。然而煩惱是因為有心才有的,如果無心即無煩惱,無煩惱即無業。所以國師說:「無心即無業。」現在既然有心,有心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業,有業是生滅取捨心造成的,這種生滅取捨心又如何能得無心呢?
7.(靈覺)曰:「無心即成佛,和尚即今成佛未?」
師曰:「心尚自無,誰言成佛?若有佛可成,還是有心,有心即有漏,何處得無心?」
8.曰:「既無佛可成,和尚還得佛用否?」
師曰:「心尚自無,用從何有?」
這二問答都在成佛與佛用觀念上辯論。前面的第三答題中「若見有眾生可度者,即是有心」與這裏第七答題中的「若說有佛可成,還是有心」其義相同。總之,大乘般若,常講無眾生可度,無佛可成。既然無佛可成,那裏還有佛用呢?然而,靈覺為什麼會提出佛用的問題呢?
正因為成佛是體,度眾生是用。換句話說:佛性是體,般若是用,體用一如,但是,當說無佛可成時,即是無眾生可度,此時,能所雙忘,如何能有佛用呢?這就是第八答案所表達的「心都沒有,用從哪裏來呢?」這裏的意思是一切都處於無心狀態,這裏沒有佛也沒有眾生,更沒有佛用。如果認為有佛可成,有眾生可度,就起了用相,心就起分別,一有分別,即成能所對待執著,如此便乖離無心之道。國師堅守無心,不轉到有心層面,難怪靈覺困惑不解。於是靈覺
9.曰:「茫然都無,莫落斷見否?」
師曰:「本來無見,阿誰道斷?」
10.曰:「本來無,莫落空否?」
師曰:「空既是無,墮從何立?」
這裏的無不是有無的無,而是「不」義的無,所以無心等於不二之心。也叫無二之心;有二心就有分別,分別即是業,有業不免輪迴,不免憂悲生死過患。所以國師說:「這種『無』本來離斷常二邊,是無二見的,誰說是斷呢?」
對此,靈覺還不明白,還是有所抓,而且死死抓著不放,這就是為什麼禪最忌諱死心眼。然而,這種死心眼又是世人的通病!為什麼呢?因為
我們所見聞的,所思考的,所想起的東西,無一不是落於相對性的概念。所見聞的不是高就是矮,不是美就是醜,不是胖就是瘦;所思考的不是生就是滅,不是常就是斷。一聽說「無」,就聯想到斷見,一聽說「本來無見」就出現「落入空」;一旦聽到白,馬上想起黑。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