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思想問答──《金剛經》問題集
我們的心隨時都會落入一邊,所以禪師們堅守「無心」是有一定意義的。如果是有心,那就不是有就是無,不是善就是惡,心落兩頭,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抓住一頭或抓住兩頭,都沒有什麼區別。當有心執著於善的一頭時,等於同時又執著惡的另一頭。也就是說,當我們強調美的時候,對醜的,就一定很排斥,這就是因為有美醜虛妄分別心造成的苦惱。一切苦惱根源都來自於我們的無明,這無明就是我們不認識「法無美醜」的真理。
人一直停留在善惡美醜的惡知惡覺上。在我們的心裏一有善的觀念生起時,與此同時,不善的觀念強烈地交集在一起。人的喜怒哀樂就是在這種情形下產生的。
人一定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六根一定有能認識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有六識一定會對所認識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產生執著,有執著,不免生死輪迴!《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心教學就是這樣被提出來的。如果我們沒有美的觀念的話,怎麼會有醜的觀念呢?因此,這種「無心」就是無二之心,無對待分別之心,是一心。做一心的人會有苦惱嗎?一心的人會落入空嗎?這就是國師所回答的「甚致空也沒有,何處可落呢?」靈覺對此回答還不滿意,因為他一直停滯在人的十八界限相上。所以靈覺又問
11.曰:「能所俱無。忽有人持刀來取命,為是有是無?」
師曰:「是無。」
12.曰:「痛否?」
師曰:「痛亦無。」
13.曰:「痛既無,死後生何道?」
師曰:「無死、無生,亦無道。」
人到「能所俱無」的時候,已經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時候。這是第八不動地菩薩的境界,此地菩薩能行世間最難行、能忍世間最難忍之事,對此色身無有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究竟涅槃。既已證涅槃的菩薩設「忽有人持刀來取命」,只取色身不動法身,何以故?法身無形故。所以國師答以「是無」。色身若痛,「痛亦無」,因為此地菩薩證到無生法忍的第八不動地不退轉位,理所當然亦「無死」。然此地菩薩依願力隨類化身,即出六道生死輪迴範圍,何來有道呢?所以,國師回答說:「無死、無生,亦無道。」
這裏或許有人會問:菩薩既依願力隨類化身,那即同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既是隨類化身,不免生死,何以「無道」呢?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