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學問答
禪宗思想問答

<上頁> <下頁>

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思想問答──《金剛經》問題集

           

8、問:禪宗認為一念不可得,絕對的現在也不可得,但「禪」又要在一念中體現的思想依據何經?
答:依據《金剛經˙一體同觀》第十八分: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大8˙751中)

  所言「一體同觀」是說心、佛、眾生三者一體。這一體即是同體;同觀也是一觀。觀眾生心中以及自身皆有佛性,與佛本來沒有差別,只因妄想執著迷流生死。正如世尊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開悟後第一句話道出:

  「奇哉!奇哉!原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未能證得。」

  「如來德性」即是「如來佛性」,我們凡夫眾生「只因妄想執著」才往返於六道,隨業牽引,惑於妄心,遺失佛性本體;世尊了悟真心,不為業所轉,佛知眾生與佛同體,而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度化眾生。

  佛有什麼本錢能夠度化眾生呢?佛的不可思議法門,就非我等凡輩所能測度。就佛眼來說: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具足此五眼,觀見諸世界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思,隨情而遷,逐境而生,起種種顛倒妄想心思。如來以五眼完全知道各世界中的每個眾生所起的不同心念。為什麼呢?

  因為所有這些心思,皆是眾生的妄心所現,並非眾生的本性真心,只是假借一個名字,稱之為心罷了。這又為什麼呢?

  因為常住的本性真心是寂然不動的,過去的心思不可滯留,現在的心思不可執著,未來的心思不可預期,反觀內照,那三心總是不可得的,了知三心不可得之後,自己本性清淨心的自性般若才會顯露出來而起妙用。

  「一念」在此指極短的時間單位,或作瞬間,如《仁王般若經》卷上說:

  「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大8˙826上)

  《往生論注》卷上說:

  「百一生滅名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或說「二十念名為一瞬,二十瞬名為一彈指。」

  「念」表示「當下」,梵語的「Kshana」這個字的意義是「一念」。也就是當作時間單位的「瞬間」或「一剎那」。 所謂「不可得」就是「空性」而「空性」並不是一個消極的觀念,也不是屬於名相的範圍,只是無名相中強名相說為「空性」或「無」。這個「無」即是「無念」或稱「無心」;這「空性」在這又可稱為「佛性」或稱「自性」。雖無名相,但卻屬於人類所及的範圍之中,與我們同在,就在我們身體上出沒。只要我們發見到它時,那就是般若;迷失了它時,那就會愚痴。

<上頁> <下頁>

首頁 | 寺院春秋 | 法師介紹 | 行事簡歷 | 慧濟訊息 | 慧濟期刊 | 禪學問答 | 中觀般若 | 破疑集 | 佛教梵唄 | 位置圖示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