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問答
釋界靜(仁寬)著
二、《金剛經》給禪宗帶來的理論根據
禪宗思想問答──《金剛經》問題集
意思是說:世間上儘管男人還是女人,如果真的想要修此頓教法門,只要在行住坐臥一切時中、在貧富苦樂一切環境中,不思善不思惡,時節到來,便會摸著娘生鼻孔,如幻人生,一切境緣,畢竟了無妨礙。話雖然這樣說,但對初機學人來說是不能承當的,容易流於放蹤任欲為所欲為的弊病,所以六祖緊接著說:「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這是說明修行的人要時常回光返照檢點自己的過愆,如此才能與我們本來具足的不生不滅真性之道相應。那麼如何才能見自己本來具足的不生不滅真性之道呢?六祖說: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真道」就在我們自性之中,當處即是,如傅大士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若說這「真道」就在我們「語聲」當中,那就看咱「這語聲」是否「談他是非」,若「談他是非」,心就不清淨了,不清淨心即是邪迷不正心;這裏的「正」即是道,「行正」的人,心無所住,心無所住的人舉足下足,心心都在道上,於色、聲、香、味、觸、法六處意不起染著,無染著心的人「不住色生心」,不談他是非;如果談他是非就是無道心的人,所以六祖接著說: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所謂「道心」就是「無一切心」,簡稱「無心」。於何處「無心」呢?於色、聲、香、味、觸、法──六處無心,若能於六處無心,才堪稱佛子,才符合前面《金剛經》佛告須菩提所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教示。若不符合此一教示,心有所住即是「闇行」的人,其心執著於法相,其眼為法所遮,心有能所對待分別,貢高我慢,心輕未學,行不平等行,不能恭敬一切眾生,無有慈悲喜捨心,盲修瞎練,不能見道。正如《金剛經》佛對須菩提說: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若菩薩心住著於諸法相上而行布施,那麼此人不知諸法性空,即不能了悟能施者、受施者以及所施之物的「三輪體空」。如人入於闇處,對一切色境就無所見了。《華嚴經》說:聲聞乘人在如來會中聞法,如盲如聾。為什麼呢?因為聲聞乘人住著諸法相的緣故。執著法相,縱然修行,亦不名善法,因為「有一切心」,「有心」與「無心」相違,有心即無道心,「無道心」即是「闇行」。所以六祖才說「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