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禪的評破
釋界靜(法正)
座主認為,禪宗的主旨是在「見性成佛」,見性的「性」指的是「佛性」。如果我們都不拘於名相上,那麼,三藏十二部不都是在那裏講佛性嗎?又何必非要禪法呢?
對此,臨濟認為,那些三藏十二部的言教,只不過是一片荒蕪的草地,要見佛性,還有待開闢,並不是俯拾一經一論或是斷章取義地去了解就可以見到的,如果這樣,不但佛性無法見得,就連佛也認識不到的。
座主聽後,不以為然,為什麼呢?《涅槃經•獅子吼菩薩品》之一,不是分明說:
「若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
經文不是分明說,見教理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難道還能說佛是騙人的嗎?
對此,臨濟比誰都更清楚,若果真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中道正法,見中道正法,才能正見,具中道正見才能見佛,所以他反問道:「你見到佛了嗎?」
正因為座主只是言教上的佛,也是知解上的佛,不是親見「本性」,才無話可說。
可見禪宗雖說只有「見性」一事,可這一事並非易事,還要具備教理一事。雖是二事,但統為一「見」字,緣覺乘人但見空,不見不空;佛菩薩見空,又見不空,行於中道,即名為佛。
對此,三論宗吉藏大師說:
「觀十二因緣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大12•524中)
由此可知禪宗的「見性」若是易事,那麼「成佛」就必須非有上上智不可了。那些只在語言名相上研究的學者,只是學者,蘇東坡儘管能寫出「八風吹不動」的好詩來,但他沒有修習止觀。不具「無」字迫向心的源頭,即無法「見性」又何能成佛呢?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