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見無左右
第九、返還本源階段:圖中只畫著翠竹、黃梅等客觀的景物,顯示修行者從前面的絕對統一的不可思議靜中三昧定境,轉為動中三味,也就是由內而外地返照,心如明鏡,外部世界的溪之聲,風之音,都是自己的聲音;花之紅,竹之青,無非都是自己的色彩,一切事物無非自性的顯現,有情、無情平等一如,沒有主客對待分別。行人到此階段已是稱、譏、苦、樂、利、衰、毀、譽的八風吹不動了。
第十、入廛垂手階段:所謂「廛」是指社會,「入廛」即指入社會。「垂手」便是指為他人奉獻自己的意思。那到這裏的行者,即能從體起用,「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進入社會做弘法利生事業。
從這《十牛圖》看,禪宗一直主張「唯論見性,不論其他枝節」;「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只要「見性」便可悟入佛之知見,要入佛之知見,文字就是入道方便。這就必須從尋牛開始。如果不深究佛經義理,就會進入一種「人云亦云」的毛病,這種人「自迷猶可,又謗佛經」。如《壇經•付囑品》第十,六祖說:
「執空之人,有謗佛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大48˙360中)
話歸正題,要說「從門入者非寶」也只不過相對於「從緣悟入」才能「永無退失」而作方便說罷了。學者一旦聽說「從天降下即貧窮;從地涌出卻富貴」就作決定解,就落入邊執見,成為謗佛經人!
禪宗一開頭的初祖達磨祖師,如果也是反對「從門入者非寶」,那他就不會帶四卷本《楞伽經》「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了;如果六祖也執著「從緣悟入」的一邊,那他就不會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裏勸人「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了。
在這科技電腦物質文明發達的現代人,如果「一向外求,但學大乘之語,不能返本,內自觀心」固然不對;但也要知道「從緣悟入,永無退失」的「從心地涌出智寶」也不容易!為什麼呢?
因為現代人忙於物質文明,不耕不種不過「農禪並重」生活,活到半輩子的人了,還以為花生(土豆)長在樹上呢!這種人那裏知道「幾逢葉落又抽枝」的悟境,還有一種人就連花的草本木本都分不清,一直固執芍藥就是牡丹,這種人那裏知道「庭前一株花如夢相似」的深意!為什麼呢?因為這種人從不想要見到事物的究竟本性,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正因為芍藥和牡丹所開的花有點相似吧!當然,這裏所說的並不是分清花的草本木本就是見性,而指的是世俗知識的現象界都分不清,那裏還談得上「從緣悟入」呢?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