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頁> <上頁> <下頁>

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見無左右

          

  如果一味地存留在世俗世界的憶想分別來認識事物,那麼永遠也認識不到事物的本質,為什麼呢?如《楞伽經》說:「皆是眾生妄想計度」的緣故。如果一直停留在妄心計度上,那永遠也不能達到心的本源。可是,這人世間,誰沒有妄心?有妄心怎麼辦呢?《菩提心論》有個答案:

  「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大32•573中)

  這「妄若息時,心源空寂」的當下便是「無念」,或稱「真如」,也稱「無念真如」。這「無念」是何等相狀呢?答案是「離四句,絕百非」。從《神會語錄》中可以相當清楚地說明這一點:

  王問神會:「你常說『無念』,並且要人習於無念。不知道是否有一種相應於『無念』觀念的實體?」

  神會答道:「我不會說『無念』是實體,也不會說『無念』不是實體。」

  王問:「為什麼?」

  神會說:「因為,如果我說它是實有,可是在一般人所謂實有的意義上看,它是非有;如果我說它是非有,可是在一般人所謂非有的意義上看,它又不是非有。所以,『無念』既不是實有,也不是非有。」

  王問:「那麼,你怎樣稱呼它呢?」

  神會答道:「沒有任何名稱。因此,我說『無念』是不可以用語言論說的。我們所以要談論它的理由,是因為有人提出關於它的許多問題。如果沒有人提出關於它的各種問題,就不會有任何論說。它好像一塊明鏡。如果沒有東西在它面前出現,裏面就看不到任何東西,當你說你在裏面就看到某些東西時,這是因為有東西面對著它。」

  王問:「當鏡子沒有東西可照時,鏡子的明亮是不是也失去了它的意義?」

  神會答道:「當我談論被現的對象及其明亮時,事實是這樣的,即這個明亮是永遠屬於鏡子本性的東西,並不涉及鏡前對象的出沒。」

  王問:「你說它沒有形相,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論說,實有和非有的觀念不能適用於它,那麼,你為什麼談到明亮呢?它是一種什麼樣的明亮呢 ?」

  神會答道:「我們談到明亮,因為鏡子是光亮的,而其自性是明亮。因為現於萬物的心是清淨的,所以其中有般若之光,這般若之光照遍世界 。」

  王問:「這就是這樣,又在什麼時候得到它呢?」

  神會答道:「只見無。」

  王說:「即使是無,也是見某種東西。」

  神會便說:「雖然是見,但不應稱它為東西。」

  王又問:「如果不應稱它為東西,如何能有『見』呢?」

  神會答道:「見無──這是真見和恆見。」

  從以上這段對話中看,本文應該有個結束了。這「無念」不可說;佛性也不可說,因為「有人問故」,才方便假名相說,即便是說得再多,也說不到無念或佛性的本身,學者要達自性本源,唯有親身去體驗,禪門永遠是無門的;這「無門課業」也一直為你提供著;「十牛圖」便是你的參考教材;「見無左右」的公案也一直沒有人為你說破,也不可能被說破。大家一起來「見無」吧!

<目錄頁> <上頁> <下頁>

首頁 | 寺院春秋 | 法師介紹 | 行事簡歷 | 慧濟訊息 | 慧濟期刊 | 禪學問答 | 中觀般若 | 破疑集 | 佛教梵唄 | 位置圖示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