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見無左右
唐朝的相國裴休所記的《黃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是將神會禪師的荷澤宗與黃蘗禪師的思想相對比說的。荷澤宗依知解為方便;立「無念為宗」;「無住為本,見即是主」。而黃蘗禪師卻「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正是「無門為法門」的旨意,讓學人從這無門之路去悟入。這就是當時中國南方禪師們「不將一法與人」的禪風。他們認為「從門入者非寶」;「從緣悟入」才能「永無退失」。
那麼「從門入者非寶」的「門」是指什麼呢?根據《宗鏡錄》卷98說:
「一向外求,但學大乘之語,不能返本,內自觀心,明見天真之佛。若了此心佛,即自然智。無師之智現前,何煩外學!如云:『從門入者非寶』。又云:從天降下即貧窮;從地涌出卻富貴。若從心地涌出智寶,有何窮盡?故云:無盡之藏,但若得心真實去,根腳下諦去,自然出語盡與實相相應。」(大48•947上)
很顯然,「從門入者」的「門」指的是「教門」,這種人「一向外求,但學大乘之語」,即從文字教相門入「不能返本,內自觀心,明見天真之佛」,才說「非寶」。
那麼「從緣悟入」的「緣」又是指什麼呢?那就是從自然界中桃花、「庭前一株花」、本文的「牛」等的景像悟入。如《註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卷上:
「昔福州靈雲山志勒禪師,久依大溈祐禪師。一日因見桃花忽然悟道
。以一偈呈於溈山曰:三十年來尋劍客,幾逢葉落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溈山曰:從緣悟入永無退失,汝善護持。」
「南泉願禪師,因與陸亙大夫坐次。大夫曰:肇法師也甚奇特。解道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南泉以手指庭前一株花云:大夫,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也。」(大45•694下)
從以上兩段文字看「從緣悟入」的「緣」指的是「宗門」,而這裏的「宗門」即是「無門為法門」,以「無」為門。此「無」是指無有定性,對一切法從不做決定解。當老師回答學生問題時,從不依教義名相做決定說。禪師們對學僧的教學方法即不平常,不合乎傳統習慣,他們的言辭沒有邏輯性,有時充滿著矛盾,他們的本意是讓學人自己去體悟。如洞山和尚因僧問:如何是佛?山云:麻三斤。這「麻三斤」跟「佛」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學生連繫得起來,就證明學生心開悟解了;假如連繫不起來,老師回答得再多也只是教義名相上的佛而不是自性佛。所以禪宗崇尚這種「從緣悟入」的教旨。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