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疑集
釋界靜(法正)
見無左右
所謂「宗」,即所崇尚的教旨;「門」有通入意義。從南泉普願禪師接引陸亙大夫的因緣看,禪師所採取的是「答非所問」的教旨。而陸大夫也就因此「答非所問」的「庭前一株花如夢相似」而通入禪門。
再說黃蘗希運禪師的「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著重在破言說,正符合世尊「召迦葉同法座坐,別付一心離言說法」;也顯示了達磨祖師「教外別傳」的祖師意。如《黃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說:
「方便說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深淺,皆非本法。故云:惟此一乘道
,餘二即非真。然(法華)終未能顯一心法,故(世尊)召迦葉同法座坐
,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法,今別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大51•273上)
這種「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正有不重教而離教門,遠離教門而別有宗門的傾向。此「宗門」便是《楞伽經》所說的「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從心地涌出智寶」的「心地法門」。這種法門就是世尊也無法用任何論理的公式傳授給我們的,因為禪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在我們內心中成長,不是別人可以給予的。佛菩薩祖師們所指的也只不過一種概念,正如《金剛經》所謂「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的道理。
裴休是黃蘗禪師的忠實信徒。一天,他把自己所理解的一篇有關禪的文章交給黃蘗禪師看,禪師接到以後並不去閱讀它,過了一段時日:
禪師問裴休說:「你會嗎?」
裴休回答道:「不太會。」
禪師說:「如果你對此有些了解,便有些禪意。但是,如果形於紙墨,便找不到我宗了。」
禪反對用理智去加以分析,一旦將禪訴諸於筆墨文字,那只是「文字禪」也只是「知解宗徒」。正因如此,到六祖開始便注重「見性」,也就是注重「悟」了。在對言下不能悟入的學人來說,於是就出現公案文學。如今的「無門課業」不外只參一個「無」字公案。
Webmaster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olorado
8965 W. Dartmouth Place. Lakewood, CO 80227
Phone : +1-303-985-5506 Email: baocden@yahoo.com